《漂泊的荷蘭人》震撼登場 舞美令人拍手叫絕
更新時間:2012-4-6 11:16:48 編輯:靖云 文章來源:舞臺燈光網 調整文字大小:【
大中小】
演出現場
國家大劇院“秘密”打造的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4月3日晚震撼登場,為大劇院2012年度歌劇節(jié)拉開大幕。龐大逼真的帆船、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及亦真亦幻的舞美,令人震撼令人叫絕。當晚兩個半小時,觀眾就像是坐在飄搖的海上觀賞這部瓦格納的經典。如何制造出這樣逼真強烈的效果,4月4日記者采訪了工作人員,揭開神秘的內幕。
解密1:大海是“拼”成的
人們似乎還記得,2011年歌劇《托斯卡》就出現過觀眾為舞美鼓掌喝彩的場景,那部戲的導演是強卡洛。《漂泊的荷蘭人》依然是出自強卡洛之手。一曲長達20分鐘的序曲之后,大幕在波瀾壯闊的音樂聲中拉開,一望無際色彩陰暗的海面,波濤翻滾的巨浪仿佛只朝著觀眾席咆哮涌來,加上不斷搖晃的船身叫人覺得自己好像坐在海上聽歌劇。那么如此強烈的真實感從何而來?據大劇院舞臺技術部負責人管建波“泄密”,實際上從海面到天際看似一個完整的畫面,但卻是“拼”成的。“我們使用了12臺兩萬流明的投影機,分別從舞臺后區(qū)、兩側舞臺和舞臺上方對舞臺進行全方位投影,使用拼接、融合的方式,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給觀眾營造置身其中的效果。視頻的素材使用3D技術制作完成。”管建波說,“視頻畫面貫穿整個演出的過程,是舞美效果的有機組成部分,起到烘托劇情和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作用。”此外,為了營造逼真的海的效果,除了使用投影的影像,還使用特制的織物利用人工配合劇情和舞臺畫面制作海浪效果,形成一種虛實結合的效果。
解密2:大船造了兩個月
除了大海,該劇的“主角”還有兩艘大船。據大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漂泊的荷蘭人》舞美設計與舞臺呈現涉及人員之多、場景之宏大、換景之復雜,都可以說是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歷史上“之最”。就大家最為關注的兩艘巨型帆船來說,挪威船長達蘭德之船長達12.8米,高達5.1米,寬為7.5米,而荷蘭人“幽靈船”的尺寸更為巨大,長達13.6米,寬將近9米,即使在以寬敞宏大著稱的歌劇院舞臺上,單看這兩艘大船已經頗具震撼效果。據管建波介紹,《漂泊的荷蘭人》的布景十分龐大,制作花費百萬巨資耗時三個月,從制景工廠到大劇院使用了50輛車。“船既是劇情發(fā)生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人物命運的載體,因此要給觀眾深刻的印象。”據了解,兩艘大船的制作使用了大量鋼材和木板,僅設計制造這兩艘大船就用去了兩個月的時間,散裝運到大劇院之后組裝就需要三四天。
解密3:船是“推”上臺的
在大海上,荷蘭幽靈船從遠處一點點出現,漸漸靠近挪威帆船,最終豁然出現在觀眾面前,這個神奇的效果令觀眾難解其中之謎。據大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事實上,這時候15個工作人員藏在船艙里,協同作戰(zhàn)將船“推”上舞臺,“別看這描述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可相當復雜:為了能讓工作人員依稀看清腳下的路,所以在船艙內部秘密挖了幾個小孔,既保證他們不會走錯路線,也要保證觀眾絕對不會看到他們在船艙內的活動。”無論是挪威帆船還是龐大的荷蘭幽靈船,只要它們出現的時候都會有著在海上漂泊的感覺,而演員演唱幾乎就像是在搖晃的甲板上一樣。據透露,實際上船體搖晃的效果同樣是“推”船出海的那15位幕后英雄一手造成的。
解密4:沉船用上了錯覺
跟以往版本不同,強卡洛將這版《漂泊的荷蘭人》的結局做了小手術。原先的結局有的是珊塔與荷蘭人一起跳海的,也有珊塔跳海荷蘭人沉船的,而在這里卻成了珊塔與荷蘭人兩個愛人相擁著一起隨船沉入大海。如此龐大的幽靈船沉船的一幕令人不解。據工作人員透露,對這個場景的設計之前PASS過無數個方案,最后靈機一動,干脆另辟蹊徑,采用“營造視覺錯覺”的方式,利用四塊升降機將船頭緩緩升起,同時船體下陷,這樣雙重的效果將會在視覺上加大船體的傾斜之感,伴隨著緩緩合上的大幕與蕩氣回腸的音樂,營造出無比震撼的沖擊效果。
表演、演唱同樣精彩
對于瓦格納來說,兩個半小時的《漂泊的荷蘭人》算是最短小精悍的。瓦格納歌劇極富戲劇性,最考驗人的當屬表演和演唱,此番上陣的主要演員都是國際知名的大腕演員。特別是飾演劇中女主人公珊塔的瑞典女高音伊娃·約翰森表現尤為突出,她的演唱氣勢如虹,頗具張力。
大劇院歌劇總監(jiān)呂嘉指揮下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表現了應有的實力,而大劇院合唱團的實力令人吃驚。在海邊廠房里幾十名紡織女工的合唱聽起來美得一塌糊涂,而最后一幕表現水手和村民合唱的唱段熱烈奔放,盡顯合唱團威力。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舞臺燈光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視聽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