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燒主義
半燒主義
不會很燒,只會半燒,留點兒理性,玩點兒花腦筋但不傷神的HIFI發燒。 正所謂好奇害死貓,最近個把月半燒作死,弄來一副爭議頗大的塞子回來折騰,這就是JVC的FW1800。其中有啥故事,且聽我慢慢說來。
先說說爭議,去年12月份的廣州展上,半燒接觸到頂著小旗艦的光環降生不久的FW1800。當時聽了一耳朵,基礎的印象是:木頭的味道,聲音脫離了老式的JVC木振膜路數,細節還是有一些的,但不太夠。但對于沒煲開的動圈耳塞來說,不管什么評價都是不夠準確的。不過我當時是有這么個想法:既然作為剁不起旗艦FW10000轉而考慮的折衷選擇,肯定是有幾下子的。
后來,過農歷年;再后來,戰“疫”宅家,再再后來,伴隨著漸漸回歸正常的生活節奏,燒友的發燒活動也多起來了,偶爾交流時聊到FW1800,會聽到不同的聲音,特別是有那么幾次燒友吐槽FW1800糊你一臉,低頻像悶拳。我當時是:what?外加黑人問號。于是上網看了下不同玩家的分享,總之褒貶不一,并且大家所描述出來的聲音,完全不像是對同一副耳塞的看法。雖說在不同的狀態和搭配下,聲音很可能會有較大不同,但...你懂的。
最終還是打不贏好奇心,畢竟,我對我的第一感覺還是很篤定的。不過最終結果滿“悲催”的,我是被FW1800“玩”了一輪后,才把FW1800給玩轉的。
這是一副全新的FW1800,開箱后先聽一耳朵,接著自然就是煲機了。我很不客氣的煲了20天。連續的,基本上沒怎么停。
先說開箱的第一耳朵:
隨便搭配了兩個播放器,具體忘了搭配啥了,但聲音確實挺糊的,糊我一臉那種。心想高頻都到哪去啦...初步印象?還用說?當然不好啦。
20天以后。
試了一耳朵,第一感受是:果然要狠狠煲機。
下面,開始了個把月在工作之余斷斷續續的折騰。然后,就到了現在。必須吐槽一句,這是近兩年我花費時間最多的塞子,沒之一。
下面我們來好好說說,到底怎么玩轉FW1800。
第一步,狠狠煲機,連續煲機20天。每天基本十幾個小時,有些時候忘記關機休息,直接煲過去了也是常有的事。我在差不多十天的時候,聽了一耳朵,改善了些,但還沒到位,那就繼續煲。到了第20天,感覺差不多了,于是,這個步驟就完成了。不知道說完這個會否勸退一部分不想煲機的燒友呢?
第二步,恰到好處的佩戴。FW1800設計成正戴和繞耳戴都行的外觀,這樣看似適應不同佩戴習慣的玩家,但實則大大增加了折騰的難度。不然我也不會把這點拿出來重點說。
注意:據我的佩戴經驗,FW1800這設計是淺入耳式佩戴,而淺入耳的特征是,低頻多少都會泄露一點兒。你別想著所有的低頻都讓耳膜照單全收,過于貪心的結果就很容易造成聽到的低頻過量。所以不管你是正戴還是繞耳,佩戴調節耳塞直到聽到的低頻不過量,并且低頻到中頻的銜接不會出現一大坨低頻到緊致中頻的過度的情況。這時候,你佩戴的位置就恰當了。此外,請務必記住這個佩戴的感覺,別第二天戴起來聽覺得怎么跟第一天聽的不一樣。我就是犯了這個錯誤,有那么一次,覺得怎么突然聲音變回好像欠煲的樣子了呢?后來琢磨了好一陣子才搞定這情況。這些都是我的“血淚史”...那么有沒有佩戴視頻教學?看你們的表現了。
差點忘了,推薦繞耳佩戴。
搞定以上兩步,咱們可以聊聲音了。
不做細節分析,著墨音樂詮釋。
FW1800不像素質流的耳塞那么易懂,它需要你慢慢細品。即便是煲開之后,若用同價位動鐵入耳對比,你也會發現它的高頻細節確實少了一些細節。是不是因此我們就可以開始詬病其高頻不足的缺點呢?且慢。我們細聽會發現,即便少了部分高頻細節,但并不妨礙它展示立體而規整的空間感,也不影響它對樂器在高頻音色上的演奏表達。FW1800不做細節的分析,它著墨于音樂的詮釋。它的低頻重力道(動態)而不重漣漪感(泛音結像),它的中頻勝在人聲和器樂的情緒和樂感的表達而非對細枝末節巨細靡遺的刻畫。但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聆聽的過程中,我極少會覺得它的細節少了要補補,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調音上這點取舍做得非常高明。
人聲——陽光下的白描 不管是男聲女聲,華語、日系還是歐美,也不論快歌慢歌,人聲帶著自身原本的血肉,鮮活不做作,然后灑下一抹陽光,讓聲音散發淡淡暖意。略顯不足的是,部分女聲稍微肉了點,缺少點輕靈氣質,但同時也成就了陽剛及有氣勢的男聲。
器樂——重塑了帶有靈魂的質感
FW1800的中頻對器樂的雕塑可謂一絕。它的聲音帶著現場感由于高頻的明顯衰減呈現的柔和氣息。中頻厚實并做到跟耳朵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正如現場中不會出現小提琴手挨著你演奏,你也直勾勾的盯著他表演的尷尬距離,而是相互都有足夠空間距離去欣賞和交流。而且它的結像呈現方式,不是湊近了錄音的那種結像,而是模擬現場聽眾聆聽的所感知的結像。當我對比了幾副耳機后,覺得這種表達方式太有水準了,這也是FW1800調音中的點睛之筆。此外,器樂的音色,恰恰就是燒友津津樂道的“松香味”,極富韻味和魅力。
對音源和前端要求較高
別試圖用一般的音源去喂FW1800,它對音源的挑剔程度不亞于同為日系的FINAL B1和A8000。如果音源不好,FW1800會明明白白讓你知道音源的缺陷,它就是制作水平低劣專輯的照妖鏡。它對前端的要求,也跟音源一樣的高,所以玩轉搭配也就成了玩好FW1800的必修課。經仔細搭配,比如IBASSO DX220MAX, SONY D20 BMF, ORIOLUS BD20+BA20套裝跟木振膜小旗艦都十分合拍。下面我再給大家簡略分享幾組搭配的聽感:
松下 SL-S30 + FW1800
這個組合一聽小提琴就會醉,迷人音色讓人不愿摘下耳機。這泛音,這松香味,感覺一切都那么美好。這不僅僅是小提琴和錄音的功勞,更多虧了木振膜的特質和S30發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不過,松下的低頻有些松散,彈性不足,這會導致FW1800的低頻表現略微肥大。
Sony V8000 + FW1800
V8000的聲音跟S30細節表現差不多,但扎實一些,搭配FW1800會精致點兒,論味道V8000不及S30,但有了FW1800自身中頻的韻味,這個搭配出來的聽感也屬上乘水準。
QULOOS QA390 + FW1800
我曾用QA390搭配過很多組頗具毒性的直推耳塞組合,沒想到跟FW1800搭配能擦出鶴頂紅般的火花!聲底清澈純凈,細節豐富并且推力十足的QA390遇上氛圍感滿滿的FW1800,兩者的優勢完美結合,音色靚麗,動態十足,細節更為細膩的聲音誕生了。自從發現了這套寶藏搭配以后,開始聽都是想著聽幾首的,結果很多時候都忍不住聽個把小時。
總結
FW1800充滿對音樂的態度和堅持,它走出一條看似不一樣,但卻忠于現場原音和器樂質感的調音思路。從FW1800身上,我看到了JVC當年高品質古典唱片制作那份輝煌可以傳承下來的希望。它不管在煲機,佩戴,搭配,還是在音源的選擇上,都需要玩家有足夠的耐心以及聽音經驗,方能解鎖木振膜背后的音質密碼。折騰一圈下來,半燒不僅在器材搭配上獲得很多經驗,在對耳塞的音色上,也有了更多的認識。也許,它不太適合不愿折騰或不懂搭配的新人入手,但我相信玩耳塞的老燒,一旦中了FW1800的毒,將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