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美食典故:中秋宴背后的故事
談及中秋宴,不得不提起拜月的典故。相傳古代齊國的一位丑女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仍未被寵幸,直至某年的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看到她,覺得她美貌動人,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便由此而來。拜月看似成為了祈求美貌的一種行為,設香案、擺月餅、西瓜、紅棗、葡萄、紅棗等作為祭品,中秋宴前后,這種祭拜必不可少。
而后來的中秋宴,慢慢演變成為解鄉愁、盼團圓的某種寄托,或是成為親戚朋友難得團聚的某種紀念,這些在先人的詩詞中總能找到蛛絲馬跡。比如,“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如今讀起文天祥的《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還是能感受到他即將赴中秋宴席的幾分期待與欣喜。而這般欣然參加中秋宴的興致除了來源于一江秋水的冰清華美,當空明月的婉約可人,如畫江山的大氣磅礴,自然還有佳人相伴的快意動容。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中秋節都伴隨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很多時候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而變得格外凄涼,他鄉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失意才子對仕途的惆悵,月圓之時,伴隨著“此事古難全”的失落,拜月,又何嘗不是寄托著無限期盼。
值得慶幸的是,無論悲喜,對酒當歌,把酒問青天的動作顯然帶來了很多正面效應,蘇軾因中秋宴中歡飲達旦大醉,一吐“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心事,辛棄疾也在《中秋寄遠》中書寫著“玉液滿、瓊杯滑”的離愁痛快,隨著酒杯一次次地被斟滿,又再次空落的瞬間,或許只有明月才能感受中秋深藏的那份人情世故。文/周人果
頁碼: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頁
更多相關: AV集成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內容導航】
- 第1頁·神箭手后羿
- 第2頁·西王母及月精嫦娥
- 第3頁·安吉中秋文化及習俗解讀
- 第4頁·后羿與嫦娥
- 第5頁·射落九個太陽的神射手羿
- 第6頁·被羿捕殺的六大怪獸
- 第7頁·哈爾濱中秋節申遺聲援活動暨首屆中秋月餅文化節啟幕
- 第8頁·杭州人,中秋國慶熱衷自助游
- 第9頁·中秋節 三蘇祠邀你誦讀“東坡詩”
- 第10頁·月餅“近親”多,爭分中秋羹
- 第11頁·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為何吃月餅
- 第12頁·美食典故:中秋宴背后的故事
- 第13頁·減肥族中秋節飲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