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數碼產品的人都知道,照片或者說成像畫面都是由像素點組成的,圖像傳感器通過“感覺”光線的強弱、顏色來還原色彩、明暗不同的畫面。不考慮其他因素,理論上來講同一尺寸的照片,像素點越多,反映的照片細節就越準確,照片也就越清晰、細膩。 對監控領域而言,與數碼拍照成像原理大致類似。不同的是監控圖像是通過視頻信號輸出的,此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信號衰減。因此,監控行業的畫面清晰度“看起來”就會比數碼照片低很多,而要提高監控畫面的像素水平相對而言也會難很多。 傳感器,還是鏡頭? 在安防監控領域,攝像機的圖像傳感器以及鏡頭是影響成像清晰度的兩個重要因素。傳感器對光電信號的轉換能力自不必說,另外一點就是:它決定了輸出畫面的最高像素水平;而鏡頭的尺寸與傳感器對應,鏡頭聚焦的越準確,傳感器的像素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從根本上來講,提高監控畫面的像素除了要選用高質量的匹配鏡頭,最主要的是提高傳感器的像素水平。簡言之就是增加傳感器的像素點,尺寸固定的情況下縮小單個像素點的大小。 當然,對于固定尺寸的傳感器,越多的像素點即意味著單個像素點的面積越小,像素點之間的間距也就越小。而我們知道,傳感器是一個靈敏度極高的光學元件,像素點間距越小就意味著相互之間可能會產生干擾,這種干擾反而會影響成像效果。監控行業常見百萬像素圖像傳感器的單個像素長寬大概在2um~4um左右。 1/3”傳感器最大可以達到500萬像素,此時單個像素的大小僅有1.75um。故此,對于與之匹配的鏡頭在相同尺寸下最高也只能做到500萬像素。 看像素,還是看像素點?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安防產品在做宣傳的時候會說產品達到了500萬、800萬甚至1000萬像素,與監控行業常見的高清200萬、300萬有著極大的差距。且不管這些像素是真是做到的還是通過插值得來的,我們可以先看看產品效果到底有沒有那么明顯。 其實,在看像素多少時我們還應看一個要素——傳感器的尺寸(或者說是像素大小)。對于同樣像素的傳感器,傳感器的大小決定了其單個像素的大小,也就決定的成像的清晰程度。 舉例來說,市面上常見的500萬攝像機產品大多對應2/3”(1”)傳感器,2/3”傳感器對應成像規格為8.8mm×6.6mm,粗略估計單個像素點的大小大概為3.4um×3.4um;而常見300萬像素產品大多只有1/3”(1/2”)大小,1/3”傳感器對應成像規格為4.8mm×3.6mm,同樣可算得單個像素點的大小大概是2.4um×2.4um。由此,300萬像素傳感器與500萬像素傳感器相比,總像素雖然相差了近一倍,但是由于傳感器面積小了一倍,單個像素小了1um,而這正是影響整個畫面清晰度的重要因素。 由此,監控圖像是否清晰不只是看總像素,也不是但單看攝像機或者傳感器,而是要結合傳感器尺寸看單個像素的大小,再選擇匹配的鏡頭。用戶在選配設備的時候既要理性看待“超高像素”之說,同時攝像機與鏡頭也應該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保持分辨率一致。
更多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