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出門看天氣”,人們的生活與氣象服務密切相關。氣象預報不僅提供晴雨信息,還提供舒適度指數、晨練指數、紫外線強度等級等生活指數,也與工農業生產和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
有了科技的加持后,氣象行業正在發生怎樣的改變?在智涌錢塘大會上,我們邀請到天津市氣候中心國家級首席氣象專家、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黎貞發,為我們分享“智慧氣象”背后的學問。
“智慧氣象,一方面是氣象行業本身的數字化,主要體現為智慧觀測和智慧預報,從定性到定量,從定量到精準。另一方面是服務。像交通氣象服務、農業氣象服務、能源氣象服務等。我們跟海康威視合作,滿足行業服務的需要,有效地提升了氣象科研、業務及服務水平。”黎貞發介紹道。
今年1月,天津市氣候中心與海康威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應用云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等前瞻性技術,開展農業氣象觀測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與應用,聯合打造農業氣象觀測新體系。“氣象預報是我們的專長,但是我們需要實時監測各要素的狀態,需要通過雙方合作,發揮雙方資源技術優勢,開發觀測產品,完善我們的算法,從而實現精準預報。”
在服務農業上,海康威視與天津市氣候中心聯合開展農作物的圖像識別技術研究,實現對作物的發育期、生物量、病蟲害等精細化預報預測,從而輔助農業決策;
在服務都市生活上,以花期觀測為例,以往,花開多少天、什么樣的氣候條件下花可能會開,都要靠人工去觀察,如今,有了海康威視的感知技術和智能算法的加入,可以更高效、更準確地預告花期,乃至預告楊柳飛絮的污染等。
黎貞發認為,智慧氣象還存在一些難點,像多要素的監測、跨行業的算法、提高服務市場化程度等,都可以通過海康威視的能力來補充,攜手推進氣象智能觀測和服務智能化發展。
“未來,我們和海康威視在農業氣象觀測方面,能做的事情還很多。針對農民、生產大戶和合作社,我們可以提供從種到收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解決增產問題;同時降低成本,通過遠程監測和調控,減少人力支出;通過產地追溯,打造放心農產品,提升農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