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0日召開的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界別聯組會上,多名委員從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出發,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持續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言獻策。
北京市政協常委會關于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報告中指出,2023年7月極端強降雨發生后,北京市政協迅速啟動提案交辦“直通車”機制,首次以《提案建議摘編》形式報送災后恢復重建提案建議,有關建議體現并落實到災后恢復重建相關規劃和具體工作舉措中。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二級教授魯安懷介紹,2023年下半年,民盟北京市委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和京津冀豫4省市開展專題調研,發現在防洪基礎設施工程體系建設、山洪溝道綜合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環節。
魯安懷建議,適度提高規劃防洪標準,開展設計洪水復核和暴雨移置分析,補齊防洪基礎設施短板;科學設定山洪溝道防洪標準,分類處置山洪溝道;持續開展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能力建設。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李昕建議,利用多源資料融合和衛星雷達定量估測等技術,通過均一化處理,修訂歷史上如降水量極值等數據序列,規范氣象服務用語標準,慎用“百年一遇”“歷史最大暴雨”等詞。
李昕還建議,可通過日常使用的導航App實時發布,告知市民不同地區不同顏色等級的災害程度與風險,尤其是災害發生具體避險線路和就近避難場所,政府需要市民配合的環節與措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傅志斌認為,北京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對加強超大城市災害預警能力、增強城市韌性、提高城市運行安全提出了目標要求。
傅志斌從北京超大城市災害風險預警方面建議,充分開發和利用智能科技,采用大地感知、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城市災害智能預警應急處置系統,建立北京市自然災害防治科學探測、長效監測與實時預警技術體系和管控平臺,提高超大城市防災減災和安全治理專業決策和應急指揮能力,以科技手段協助提升北京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增強城市韌性。
“平戰結合”“平急兩用”是多名委員提及的增強城市韌性關鍵詞。應急情況之外,北京市政協常委、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風景園林師吳宜夏還關注到了森林防火基礎設施的平時功能。她建議,將森林防火通道、瞭望塔等防火設施進行景觀化處理。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劉俊彩建議,強化北京市醫療資源科學合理布局,“平急兩用”建設改造醫院,加強分級診療,滿足突發事件應急救治需要;增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老年科、精神科等服務能力,強化基層隊伍,筑牢基層衛生服務網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