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展會一波接著一波,想必大家在逛展過程中,看到了不少沉浸聲的解決方案吧?
在這篇文章,我想放入15個世界各地的沉浸聲案例,以多角度來帶大家領略這一技術的應用場景。瀏覽本文,各位可以沖杯咖啡,或者點根兒煙(有可能連一根),畢竟今天的文章不需要大量用腦。
話不多說,僅想補充一點,也希望大家可以帶著這個觀點審視各案例。沉浸聲的應用目標,可以用一架天平來比喻:
此端,我們希望利用沉浸聲來雕刻出極力接近現實聽感的聲音(natural listening);彼端,我們也希望打造完全虛擬的聽音體驗(virtual space);當然,大部分情況我們還得照顧天平的平衡,貢獻出“對現實有所增強”的聲音感受(argumented reality)。
任何沉浸聲制作的目標,都可以在天平的擺動間尋得蹤跡。讓我們開始:
1. Frontal系統,是時候展示真正的實力了
原諒我太喜歡這張圖片。在上一篇文章中說到Frontal系統的優勢,毫無疑問將在YAPA樂隊這個400人的現場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圖中只有五組Syva,而實際上還有兩組擴展。真希望舞臺上能再多兩把吉他圖片然后場地再架一組立體聲主擴,來回切換,讓大家明白科技的“險惡”。
混音工具:L-Acoustics L-isa
2.樂隊受疫情限制無法跟隨演出,但能讓觀眾感到樂隊就在那里嗎?
舞臺劇Least Like The Other的制作總監,在感受過沉浸聲出色的聲定位效果后,他的疑慮也隨即被消除了。通過多軌的重放,管弦樂團就像從來沒有離開這個劇院一樣,甚至,樂團的定位可以更隨意一些。
混音工具:d&b Soundscape
3.大型個唱的巡演,也能用沉浸聲嗎?
Lorde在三年前就給了我們答案。有的時候真的很難給“沉浸”下定義,就像著名調音師Robert Scovill在當時的體育館全場走著聽時,他理解這場的沉浸是:無論你在場館的任何地方聽,她獨特的vocal都好像從舞臺上方中間迸發出來的。
混音工具:L-isa(Focus)
4.誰說巡演必須用喇叭
加拿大樂隊Close Talker就劍走偏鋒,在他們的巡演中全程給觀眾戴耳機,那么此時應用的就是binaural的方式了。能讓觀眾感到3D聽感的最直接的方式,恐怕莫過于耳機。就在寫文章的此刻,Apple剛剛宣布其apple music將在6月提供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內容,瞧好兒吧,這只是開始。
混音工具:Spat Revolution
5.巡演再升級:有條件直接上360度沉浸聲系統
要說能讓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3天的演出票全部售罄,老牌電音勁旅Kraftwerk自然是有他們的魔力的。觀眾在現場會戴著3d眼鏡,跟隨他們“神叨”的音樂進入虛擬世界,360沉浸聲此時不上更待何時。臺上四個大爺,甚至熟練到可以自行操控沉浸聲控制,臺上只不過是第2-5號音響技師。
其實,我發現個規律,越“神叨”的表演形式或內容,越適合沉浸聲,您細品。
電音在前期的工作量才是最大的。Kraftwerk聲音團隊在工作室完成沉浸聲的制作,再“攜帶”到演出的場地。
混音工具:Soundscape
6.電音節的PA還能怎么玩兒?
只要有條件,電音是最適合玩兒multichannel的音樂類型之一,因為真的沒有什么限制,當然,kick bass什么的還是從正面的立體聲出吧。2018年比利時Tomorrowland的atmosphere舞臺,就非常上道了。
混音工具:L-isa
7. 當DJ讓你扣上耳機看live,這里面就有講究了
法國DJ Elephantmat,在Youtube上直播時,同樣利用binaural的效果,效果不錯。我在電腦上截圖的時候,筆記本的喇叭都能感到Spatial audio的不同。binaural很擅長制造驚喜,這也順應觀眾的心理——我們都把耳機戴上了,還不來點新鮮的?
混音工具:Spat
8.該來點雅的了——交響樂
PA用Frontal系統,Frontfill也用沉浸式,再在觀眾席周圍和上方,布置一些點聲源360音箱來輸送混響,這就是交響樂擴聲的終極方式,到頭兒了。那五組喇叭,從左到右依次寫著:所見即所聽。
混音工具:Soundscape
9. 想讓觀眾聽的入迷,得先讓舞臺上的演奏家們奏得舒服
真會賺錢。沉浸聲換個思路用在舞臺上,于是乎,針對于交響樂舞臺監聽的沉浸式方案就來了:虛擬反音板(Virtual Acoustic Shell)——通過在舞臺兩側、后方及上方吊掛點聲源來輸送空間信息。這對演奏家的幫助一定是巨大的,尤其在非常規的演出場合。圖片案例來自意大利Ravenna Festival,指揮—穆蒂。
混音工具:Soundscape
10. 說到監聽,又提到過binaural,那少不了沉浸式入耳監聽
Monitor工程師為The War of Worlds音樂總監提供沉浸式IEM。重點樂器元素放頭部前面偏上,不那么重要的放在后面偏下,這與人類聽覺的進化歷程都是相符的。
混音工具:KLANG
11.沉浸聲系統壕能壕到什么樣子?
那還得是阿聯酋出品。在阿聯酋46th National Day,Frontal系統就有11串;連環繞音箱甚至都是一組組線陣列,這個就過分了。
混音工具:L-isa
12.“沉浸式演出”的絕配,當然是沉浸聲
在多聲道的沉浸聲系統中,前后和左右定位都很容易實現,而加上elevation(上下定位)才讓我們真正通往3D的聆聽體驗。在紐約的The Lab at Panorama Festival這個半球型沉浸式體驗中,于不同層面(layer)設置音箱,最終在穹頂處還有“the sound of god”上帝之音。
混音工具:L-isa
13.旅行可以說走就走,表演也是
“Birds in the Moon”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車載秀”,集裝箱一打開,不同點位的點聲源小喇叭就鋪開了。為了讓如此獨特的演出形式,能借助空間音頻的優勢,又不至于攜帶占地兒的調音臺和一堆周邊設備,那么一臺ipad和一臺GALAXY就夠了。
混音工具:Meyer Sound Spacemap Go
14. 固定安裝是證明沉浸聲系統獲得肯定的最佳證明
瑞典的馬爾默歌劇院,近期完成了沉浸聲的固定安裝系統。這里可以充分發揮基于對象(object-based)優勢,無論是演講的清晰度,還是音樂表演的臨場感,沉浸聲都可以提供于以往LR/LCR截然不同的感受。此項目也是廠商與當地供應商之間的強強聯手來完成。
近期最令人激動的沉浸聲固定安裝系統,肯定當屬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混音工具:Soundscape
15. 傳說中的WFS算法(波場合成)
法國 Préau國家戲劇中心,以WFS的算法,為劇院設計了沉浸式擴聲系統。WFS的運算量較大,在實時處理時對硬件設備的要求較高。WFS以其定位的準確性出名,相信在這個劇院中,一些舞臺劇的表演或者古典音樂演出,一定可以讓觀眾察覺不到音箱的存在。
混音工具:HOLOPHONIX